PaRaD1SE

绝对音感能后天练成吗?

发布时间: 2022/3/31 访问量: 8350

分类: 

音乐

还是有机会的!

对绝对音感的理解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对绝对音感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先来看一下维基百科上的说明:

绝对音高,又称绝对音感,指具有对声音的实际音高的感受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能够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

2.能够准确模仿出所听到的声音。

3.能知道所听到的声音的实际音高,并说出音名。

4.能直接唱出乐谱的实际音高。

前两者说明有良好的听觉,能准确模唱所听到的声音。后两者则必须有一个大脑转换的过程,那就是把声音正确转换成概念,或把符号正确转换成声音的过程,也可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声音和概念的相互转换。

读完上面的介绍,可以说是仍然一头雾水,你仍然会冒出非常多的问题,下面对此做一些更详细的分析。

分析

可以看到, 第一点和第三点都是对声音的接收能力做分类,而第二四点则是对发出声音的能力做分类。 实际上能做到第一点和第二点的人可以说是有最基础的相对音感,四点都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有绝对音感。 我们把第一点和第三点补充一下,再纵向看看他们本质的区别。 我们假设有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同时发出,那么能够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说明你的耳朵是有区分不同频率声音的功能的,具有这个功能,你可以做基本的比较,也就是说你有最基本的相对音感。 我这里强调最基本的相对音感,是因为,这并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相对音感,这仅仅是一个比较的能力,实际上这个能力大部分人都有。但是要培养出我们平常认为的相对音感,需要有一点点乐理基础,能够判断出常见音程(例如,半音,全音,小三度,大三度等等),我会在下面讲讲相对音感。 关于第三点,其实要拆分开来理解。能知道所听到的声音的实际音高,和能说出音名,类比一下就像是能听懂你说的话,和能看懂文字一样。前者不需要乐理知识,而后者需要。 第四点,是测试绝对音感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可以看到,你必须要有乐理知识才能看得懂乐谱,才能达到一个测试需要的基本条件。

do,re,mi,fa,so,la,si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学过乐理,但又自然而然会唱歌呢? 这就要详细谈谈相对音感了,相对音感的概念是什么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它的简单,正确性和兼容性,它的实践已经深入社会文化,就像很多方言里的约定俗称的语块 ,并没有被记录到书里,但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就在用着,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用,只知道这样用了自己会觉得舒服,好听。 但是为了接下来的理解,还是要知道一下,正如上面说过,做到一二点的人,有机会能获得相对音感。这是因为相对音感除了上述一和二之外,还要求能够用唱名准确唱出所听到的旋律。 这里的唱名,就是深入现代文化的do,re,mi,fa,so,la,si。 不管你学没学过音乐,你一定听过音乐,现代音乐中流传最广的,老少皆宜的,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音乐,往往都是在do,re,mi,fa,so,la,si中排列组合,东拼西凑出来的一两句旋律。 do,re,mi,fa,so,la,si就像是烙印一样,刻在所有人的心中,遇到所有的旋律,你的脑子都会不自觉地用它去做动态匹配,看看每句旋律怎么样尽可能把这个嵌进去,因为你知道如果匹配上了的话会很舒服。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人觉得古典音乐曲高和寡,或者说听不懂,不会欣赏,其实就是因为古典音乐里离调,转调比流行音乐多得多,甚至一段简单的旋律里就出现几个半音。 习惯了do,re,mi,fa,so,la,si 的人突然就迷路了,听了不舒服,自然就不听了。

说了这么多,相对音感的自然形成,是对do,re,mi,fa,so,la,si(以下简称大调音阶)的重度依赖的结果。 所谓的相对音感,就是对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非常敏感,能够快速分辨出不同频率之间的距离,其中对距离的判断,重度依赖于大调音阶这杆标尺。我们仔细观察大调音阶,可以发现虽然它只是在一个 调里的普通音阶,但是这七个音其实已经构成了十二平均律里所有可能出现的音程关系。

唱名关系
si,do半音
do,re全音
la,do小三
do,mi大三
do,fa纯四
fa,si增四
do,so纯五
la,fa小六
do,la大六
la,so小七
do,si大七

注: 上面的每一组音名均按照由低到高排列,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一定都是在同一个八度内的。

可以看到,如果你喜欢唱歌,或喜欢音乐,因此接触到了大调音阶,并对此已经非常熟悉的话,你其实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个音乐的万能解读工具。 在十二平均律的世界里你已经能够自然而然的处理所有的音程关系,即使他们有离调或转调,也只是让你有一瞬间的不舒服或迷茫。 这个迷茫只是因为你没有在大调音阶以外的情况做过足够的训练导致的。 你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比对一下的话,你依然可以推断出离调或转调一瞬间的音程关系。

“绝对”误区

首先,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总是被分开来讨论,实际上,有绝对音感的人一定有相对音感,所以他们不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而是对声音的认知,量化程度的区别。 同时,很多人把绝对两个字意义看的过重了,绝对音感的绝对只是一个术语,并不是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有绝对音感的人里也有能力好坏之分。 有的人对频率非常敏感,以至于能听出半音之内的微小区别,有的人只对钢琴比较敏感,对其他一些音色的声音判断起来比较吃力,相当于是音色(波形)影响了他们对音高(频率)的判断能力。 也有的人只能大概判断出在一个二三度之内的范围,并不能做到精准定位。

所以说,绝对音感本身仍然是一个趋势而不是一个临界点,当你的判断准确度达到半音以内的程度,就是普遍认为的绝对音感。 有的人如果只是差一点点,并不能说他就没有绝对音感。理论上说通过训练,形成脑部肌肉记忆,还是有可能提高准确度的,当准确度能落在半音以内,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绝对音感了。

年幼时期的决定性因素探讨

为什么有的人学音乐学着学着被老师指出“您孩子是天才,有绝对音感,务必去学音乐”,有的人“只有相对音感”。 我的猜想是人在年幼时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小朋友很快就能感觉到不同调性的音乐里都能组成音程关系相同的一组音阶,于是不断的开始以音阶的方式解读自己接触到的音乐,逐渐形成以音阶为基础的“价值观”。 另一些小朋友在音阶方面的感觉成长的没那么快,他们只能发现每个琴键的距离都是半音,于是逐渐记住了每一个音。人在年幼时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恐怖的,很快就能记住了88个琴键每个音的感觉。 如果没有一个老师下意识引导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孩子自己一念之差,选择了自己的走向是相对音感还是绝对音感。 自然形成相对音感的人能用首调唱法(大调音阶)套入任意调中,但是一旦遇到转调离调就失效了。受限于不能立即识别出原调位置和转调、离调的目的地,导致无法立即分析出接收到的音乐在调性方面的基本信息,遇到作曲家在控制调性上有宏观下意识的安排时,只有相对音感的人往往无法感知到这些信息。 与之相对的,自然形成绝对音感的人因为对待所有的音符,音阶都是一视同仁的,他们能随时捕捉到每个音符的位置,能用固定调唱法轻易唱出所有的音符(这对只有相对音感的人来说是难如登天的),然而也因此对转调,离调没有瞬间的条件反射(没有那种迷路的感觉),他们对稳定在某个调内的音乐在意识上的把握往往没有那些只有相对音感人做得好。 但是,主流的音乐中调性处在稳定状态的时间是占绝对多数的,这就是音乐教育界目前推崇培养相对音感的原因,他们觉得有相对音感的人乐感(直觉)好。 我觉得,相对音感和绝对音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仅靠自然形成的音感必定是有缺陷的,此时需要有一个老师,能够在察觉到孩子在哪一种音感上有“偏科”现象的时候及时补上另一边的知识和练习量。

如何从相对音感趋近于绝对音感(固定调唱法加强版)

当你有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指除了大调音阶之外,你还知道升降号,半音的概念),你就会发现光使用大调音阶是无法舒服地唱出所有的音名的,因为有时候你显然知道有的音是带有升降号的,遇到离调转调,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去处理。 如果你在唱音的时候,总是不带升降号唱,你会觉得非常别扭,但是在一段快节奏里,总是把升降号给唱出来,对节奏会有严重影响。 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其实需要一套比大调音阶更完善的命名系统。对此,我的罗兰电钢琴自带的人声音源给出了答案。 简单来说,你需要以大调音阶原唱名为基础,向升号和降号扩展出两套额外的唱名。

.dodi
rareri
memi.
.fafi
sesosi
lelali
teti.

要注意的是:因为升so的新唱名和原有的si重合了,因此把原有的si改为了ti,百度百科的说法是因为sosi的缩写都是s所以改为ti,不过看了这套新唱名的命名,是不是瞬间觉得这样才是合理的解释了? 同时还可以看到re的降号唱名变成了ra,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读成rua2333。也是因为re已经被占用了。 还有一些空缺的地方,是因为可以完全用另一个音名替代,例如降do即是ti升mi即是fa,以此类推。 这个规律在钢琴上非常明显,升降的唱名只在黑键上,空缺的都是白键。

最后,演示一下以只带升号方式唱出所有12个音将是这个样子的:

do,di,re,ri,mi,fa,fi,so,si,la,li,ti(低到高)

反过来用只带降号的方式则是:

do,ti,te,la,le,so,se,fa,mi,me,re,ra(高到底)

那么改了这么多,甚至对原来的习惯唱名也做了改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它呢?

分析一下,不难发现,降号唱名,不管是变成_a还是变成_e,相比于原来的唱名,都有把口张大的趋势(la除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la是万物起源)。相反,升号唱名_i ,都有把口缩小眯成一条缝的趋势。 想象一下你在吹口哨的时候,要想吹出更高的音调,嘴里的空间要变得越来越小。 我们再对比一下在这套唱名里出现的四个元音,按照嘴巴张开程度由小到达排列一下,就是i,o,e ,a。再使用一个顺延替代的规则,如果e不可用,则顺延使用a。 这样一来,就可以推导出这个表的全部内容。

训练这套唱名的用处是什么

他能让你跳过升降号在你脑袋里的转换过程,在训练好之后,要能做到抛弃升降号的思维,只用唱名唱出所有音符。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只能拿一个并不那么普适的类比来讨论一下。 比如为什么Python相比C语言写的程序运行缓慢,因为他是一个运行时编译的编程语言,在运行的时候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比如类型检查。而C语言在运行之前就编译好了,所有的变量类型都是静态的,规定好的,用什么拿什么,非常直接。 这就像是我们在唱一个音的时候才开始需要判断他的升降号,这就需要额外时间,甚至光是唱出升降就需要发两次力,非常不方便。而如果在唱之前就规定好所有的音的唱名都为单音节,把麻烦事做在前面,之后用起来就简单了。 同时,这套命名法也是带有一定信息的,它通过发音时嘴的开合程度能让你直观感觉到升降的趋势,有点类似于编程术语代码即注释。 熟练掌握这套唱法,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离调转调时候的瞬间蒙逼的症状。

理论之余,如何操作

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更全面的唱名系统,相当于一个更完善的刻度尺,这时候需要将这个刻度尺对准C调。一切都以这个调的唱名为准,这就是向绝对音感迈出的第一步。 绝对音感离不开不断的训练和验证,并不是说你每天要在琴房里面坐牢练多少小时的视唱练耳,这个练习是可以融入生活中的。 比如有时听到一首歌,或者窗外哪个无良司机突然鸣笛,你可以选取里面某一个音,记住它,先猜测一下大概范围,然后到钢琴上或者手机上下载一些虚拟钢琴软件来验证一下。 不要害怕猜不准,你一开始可以猜测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大到你有把握一定能对就行了,不对也没关系。试想一下你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你一定不会认为这个声音是高音区的,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训练。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尝试缩小你的猜测范围,这个过程,才是真正需要天赋,需要花时间的地方。即便你最后没能把范围缩小到半音之内,你依然能收获很多的东西。

结语

这是我多年以来以一个业余的身份,从未系统学习过乐理的人的一些通俗的总结,也许我说的东西早在多年以前就在专业教科书里的某个角落,也许我说的完全是错误的。 我个人的经验和总结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有错误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能激发一些同为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共鸣,引发大家的讨论,也就达到了我的目的了。

标签:

钢琴
绝对音感

上一篇

下一篇